@KTzone » 消閒 - 會員聊天 » 著名的精神與心理醫師的驚世之語


2009-12-23 17:23 lagee
著名的精神與心理醫師的驚世之語

“恐怕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,而是讓我知道,輪迴這檔事是真的!”

布萊恩.魏斯醫師,一位在精神藥物的研究備受尊敬的科學家,現在卻大談生死輪迴了,惹來人們投以懷疑的眼光。

不錯,基於多年的科學訓練,曾使他面對被催眠病人所說的話不敢相信。他的病人凱瑟琳在催眠之下,說她自己是埃及時代的女奴、十八世紀殖民地的居民、西班牙殖民王朝下的妓女、石器時代的居穴女子。甚至,輪迴之間的“幽冥大師”與“守護神”也藉著凱瑟琳的嘴說話。

凱瑟琳求診於魏斯大夫,主要是她罹患了相當嚴重的焦慮症候群與恐懼症。她曾接受傳統心理治療十八個月,也吃了抗焦慮劑,但醫石罔效。於是魏斯決定採用催眠法,希望把她的“兒童期創傷”找出來。催眠法雖然使凱瑟琳說了-些童年受傷害經驗,可是病情並沒有改善的跡象。

魏斯心想,大概是催眠治療進行得還不夠深入,就讓她回到更早的階段,沒想到凱瑟琳居然越過了今生,跑到“前世”去了:在公元前一八六三洋的一個市場裡,她是一個十八歲的女孩,名叫“阿朗達”。後來洪水淹沒了市井,她和她的嬰兒溺死在洪流之中。這一開端使得以後每次催眠治療,凱瑟琳就回到“前世”,前前後後十二個世代。而她的症狀看來好像是這些前世的“業障”所造成的;她曾是個叫“艾比” 的人,是十幾世紀美國維吉尼亞的奴隸;她曾是“艾力克”,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;她曾是一位荷蘭男子,被割喉謀殺了;她曾是威爾斯的水手,在船上作業時受傷;她曾是一個小女孩,參加她大姐的婚禮;她曾是一個十八世紀的男孩,目睹自己的父親被執刑;在這林林總總的前世記憶裡,凱瑟琳至少活了八十六次。

在治療期間,魏斯內心的反反复复可想而知:他震驚、懷疑,要信或是不信?

他測試過凱瑟琳,確定她並沒有說謊,因為她的清醒意識並不明白她在催眠時所說的話,也不曾讀過相關的書,卻能詡栩如生地描述身處的景象,彷若-個精於考古的歷史學家。

“恐怕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,而是讓我知道,輪迴這檔事是真的!”魏斯告訴自己。更妙的是,凱瑟琳任催眠之中也告訴魏斯,他過世的父親以及早夭的兒子的事。魏斯發現,有時凱瑟琳並不是由她的“靈視”來看事情,而是由一個更遼闊的視野;換句話說,讓她說話的可能不是凱瑟琳,而是來自更大的靈體。

果然,“ 幽冥大師” 說話了,“守護天使”也說話了。幽冥界動了凡氣,告訴魏斯許多“人”聽不太懂的話。

凱瑟琳在數月的催眼淚療之後,焦慮症消失了。病人走了,卻留給魏斯更多的迷惑。他必須找更多的病人,試探幽冥界的訊息。於是,他用同樣的催眠術治療五十餘位病人,而最令他信服的是一位五歲的男孩。
這個男孩在催眠中說他曾經在轉世之前,住在一個歐洲城市十年,他可以詳細他說出街道名稱、家中的私密,以及周遭人們的職業。

魏斯說道:“這孩子絕不可能知道這些事,他的父母也不知道;我雖然沒去過他說的地方,但是我可以打電話證實他所言非虛。”

魏斯也提到一位四歲的小女孩。有一天,女孩的母親給她看幾枚古代的銅板,小女孩居然說:“媽,當時我是大人,你是個男人,我們有好多這種東西!”
魏斯說,通常孩子不需要催眠也能記得前世,因為“孩子的左腦尚未發展成熟,理性控制能力還不夠,所以他們自然的記憶會摻些前世的東西”,父母通常會制止孩子不要胡說八道,整個社會也會壓制他們。

凱瑟琳的案子結束四年之後,魏斯才有足夠的勇氣,冒著他的科學家聲譽被毀於一旦之險,寫下了這本書。他說:“我已經顧不了我一生的毀譽,最重要的是,我要把這些汛息與世人分享,如果世人能因此而受益,那我個人的事業又算什麼?”

一個嶄新的“中介世界”--現代人“幽”、“明”兩界的世界觀

近代“奧秘主義”的興起,慢慢形成“後科學時代的啟示主義”。不管在文學、藝術或兩性運動等方面,人們都在不斷地重新追求自身的奧秘。這種奧秘的追求,絕不同於早期宗教的啟示運動。早期的宗教信徒,例如公元前後四年的基督教啟示錄、中國的彌勒降生都含有政治的色彩,祈靈於神佛的預言;但是,近代的奧秘主義卻在尋求自身的奧秘,以及創造自身的“幽”與“明”的相互了解。

在“後科學時代”,人們已經確定科技與生活的舒適有關。卻與心靈的快樂無關;在十八世紀之的,宗教曾鎖住人們的心靈,人們冀求科學解放宗教的束縛,最後卻被科學掏空了心靈,只剩下理性的心智。像魏斯醫師的例子,人們希望能夠在生死之間找到一個“中介的世界”,實踐“中介”的生活(in-betwen-life),這個傾向是在說明:人類試圖再次改造基本思維的模式,在理性——非理性之間找到交互影響的“全然世界”(the whole world),一個較大的限界。

魏斯醫師希望為人類的心靈創造一個更寬廣的空間,至於我們相信不相信輪迴則是另一件事情,“眼界”與“相信”並不相同,“眼界”是我們思維自身存在的規框, “相信”是我們投身於世界的承諾;前者是對心靈的開放狀態,後老是對生活實踐的凝聚世界。

我們在奧秘的眼界裡,不再服膺獨斷的聲音,那裡有著人自身的自由感,去追求宗教、科學之外的生命意義,這才是本書真正想說的事。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